(资料图)
前不久在北京大学偶遇挚友原《中国之友》杂志社社长郑祖军。当年他可是舍弃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室主任的职衔而去创办了《中国之友》杂志。
郑祖军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大才子,文采出众,下笔成章,风流倜傥。当年署长的很多发言稿和文章都出自其手笔,深得领导的厚爱 。其实,岂止是祖军老弟啊,我们那一代的编辑记者,个个都是才气加身,走哪儿都带着新鲜而明亮的职业光辉。
和郑祖军一起落坐在北大校园咖啡厅里,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生活,我们一致感慨那个年代真是一个文字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时代。有些人的身份是工人、农民或者是什么单位的临时工,只因为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就会被当作人才发现,被安排一个宣传或写材料的岗位或被上级部门调用变成了干部身份,被提拔重用由此改变了本来的人生轨迹。
我自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当年正是因为发表了好多作品,在征文比赛中拿了几个大奖,后来到机关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都是因为这一项特长被破格录用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报纸杂志的黄金年代。那时的杂志,还是社会的宠儿,人们下班路过报摊,都要带本报纸期刊回家。那时的杂志广告部客户盈门,根本不用愁创收的问题。
我在部委机关里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近三十年里,仍然是和报社杂志打交道。一路伴随着和见证了报纸杂志的兴衰,也目睹了他们的生存不易。
郑祖军深有感触地和我谈起了他的引路人吴冷西老前辈当年对他语重心长讲过的一段话语:“新闻工作者的根,应该扎在群众之中,扎在实际生活之中,根深才会叶茂。” 。以及北大中文系学长、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说过的一段经典语录:记者这个职业“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他们手中的笔能让这个世界的丑无处遁形,也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虽然这几年纸媒的生存环境日渐艰难,以后纸媒也许会消失,但是我相信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有人去推动它的进步,而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和使命,就在于此! (老新闻工作者系列谈之九)
关键词: